im电竞官网林雪萍 逆转周期:穿越商业无尽的长河

2025-04-10 22:18:4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在进入第五个十年的联想集团而言,刚刚结束的2025/2026财年誓师大会,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年份之一。而人工智能比任何时候,更可能让这个传统品牌迎来了新的传奇。商业的历史,就是一条埋葬品牌的无尽长河。只有少数企业才能持续留在航道。导致大量船只沉落的,既有技术周期的切换,也有企业战略的选择。二者共同的力量,构成了企业常青或者过眼流星的差别。观测这种星河变换的最好舞台,就是个人计算机PC产业。它开启了计算力不断平民化的道路,我们至今仍然感受其中。

  《逆转周期:一部计算产业的进化史》这本书,就是在研究一个剧烈变化的产业是如何不断吞噬旧的技术,而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,又是如何不曾被周期所吞没。

  从更长的历史周期看那些改变人类社会的技术,它都会有一个起降的曲线。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欢呼的技术。从蒸汽机、铁路,一直到化工的产品,都属于划时代的产品。

  同样在八十年代崛起的PC,也是锁定人们眼球、脚下走不动的商品。而到了现在,人们或许每天都会面对PC机,但PC早已不是关注的焦点,而最大的兴趣是通过PC去跟豆包、Deepseek的对话。

  当下人们迎接的是,人工智能,以区块链推动的加密货币,以及即将进入到数字匿名的虚拟经济社会。每个人都随着时代脉搏而共振。那些往日的技术明星,则成为一种不引人注目的方式,成为人类基础设施的一部分。PC也成为人们大脑活动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。

  从短周期来看,技术都呈现了变革性的创新。而从长周期来看,它都会变成商品化的过程。创新技术在越来越商品化的同时,就是高科技逐渐平庸化的过程。而在这个过程,只有企业家的战略,才能扭转这种技术平庸化的势头。企业家精神,将大规模化的日常产品,继续走向商业传奇。

  在这个过程,人们会注意到,IT行业是最大的商业坟场。PC跟IT行业一样,都是受摩尔周期性定律所驱动。每个企业的奔跑速度都需要快上加快,也使得IT行业成为最大的商业坟场。这里埋葬的企业,比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多,而且企业爬高快,跌落也快。

  当下很多广泛使用的如智能手机、电动汽车、智能音箱等,都是在过去25年所形成的。

  这些顶级的公司带动了整个社会科技的发展。然而在每一个能够看到的公司名称后面,都会有数十个上百个已经深沉水底。

  这些产品在一开始的时候,往往都不可见。谷歌4000亿美元收入的公司,在1998年已经出来了。引发人工智能广泛浸入社会的OpenAI公司,在2012年已经出来了。然而这些公司在前期基本上不可见,迅速在某一刻起变成革命性的力量。

  DeepSeek在2023年才成立,却甚至无人关心。而它在2025年一月份的一周之内,就瞬间引爆了全球的市场,甚至强烈地震动了美国高科技股的市场行情。

  从原来的不可见,到变成一个革命性的力量。但最后,技术也会回归到习以为常。在这样的过程中,只有少数的玩家最终留在这个舞台上。

  因此真正持久的激荡人心的力量,不是来自技术本身的光芒,而是承载技术的公司。每种技术,都会有它自己的时代魔法,然而也都会过时。只有不断做出战略刷新和商业突破的企业,才能推动真正的创新持续向前。因此,当我们在惊讶于技术创新的时候,需要格外关注公司的战略进化。这才是缔造传奇的主角。

  现在人们热衷于探讨的都是ChatGPT、DeepSeek。当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转向人工智能的时候,为什么要去探讨PC这样的线日,是纳斯达克的那一天,纳斯达克指数用了四年时间从1000涨到5000。但却在这一天,股市整个,随后三年内颓势不断。

  今天我们有同样的感觉,充满了激情之余,也难免感到会有人工智能的泡沫。大家都在看DeepSeek,ChatGPT,包括英伟达,是不是一个泡沫。即使像微软的CEO,也在对花千亿美元都投入到数据中心而心有质疑。在这次高强度的算力竞赛中,上万亿美元的投入,带来真正的效果,是否会匹配上狂热的想象力。AI叙事可以迎合激烈的情绪互动,但是对生产力的大力提升,并非没有问号。

  25年前的互联网的一幕,将无数企业无情地陷入波浪之中。这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对于未来的敬畏之心。我们希望能从历史中带来很多的智慧。

  PC个人计算机,在上世纪80、90年代是高科技的领军产品。而现在它已经是洗尽铅华的素颜面貌,容易消失在大家兴奋的视野之外。然而,对PC来讲,它是一件令人感到困惑的产品。PC在发展过程中,有好多次被看衰。最为明显的是,当互联网来临的前一夜它还是高科技的明星,包括像戴尔这样的公司。但是互联网企业开始逐渐走强的时候,大家会觉得PC不再需要。然而,事实上证明,互联网是PC最好的朋友。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们拥有PC的渴望,而PC也促进了互联网的繁荣。即使在互联网的时候,PC依然向上飞扬。

  而在2010年iPad出现的时候,人们同样认为这样尺寸的平板电脑,可以取代电脑。PC再次被叫衰。然而,从手机、到平板、到PC,三种不同尺寸的个人设备最后相安无事。

  PC就像不倒翁,你把它按下去,它很快会重新弹跳起来。在过去四十年人类遭遇到最大的疫情危机之时,PC反而走出了超级上涨的行情,达到了近2.6亿台的年销量。

  大家日常离不开各种设备、工具和机器。有时候会驾驭汽车,有的会使用扳手,包括使用手机。人与工具的情感,是一种隐含的社会学关系。而PC这个产品,正是一个充满社会学意义的传奇商品。

  从人的心理学去看,人在内心都会渴望去驾驭一种机器。电影《环太平洋》、《阿凡达》都真切地表现了人们渴望去操纵比自己更强大的东西,甚至这些强大力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。

  然而不管是汽车也好,或者无人机,或者手机,PC可以说是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贴心的机甲。不管尺寸大小,或者算力要求,它在挖掘人的创意、释放情绪方面,都是非常适中的。可以说,它是人类大脑最好的机甲战士。

  为什么PC像不倒翁一样的,总是被舆论按下去,它却总是能够崛起?因为它已经成为人的生产力的一部分,是非常有力的机甲。人们可以驾驭一个强大的工具,从而能使得创意发挥。

  那么,PC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意?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会崛起,又会倒下?为什么在历史上,惠普公司一直受到多元化的困扰,多次分拆,以至于在2014年把它整个服务器和PC分家?

  PC商品具有非常大的两面性。首先它是上班工作的工具,是工作生产力。而回家的时候也可以打游戏追热剧,因此它也是情绪生产力。换言之,PC产品同时属于ToB来卖给公司的,也属于ToC来卖给消费者。而企业和个人的采购流程有着极大的差异性,PC企业需要面对这一点。从小米攻无不克的战斗力就可以看到这一点,它在个人消费者一路高升,但在企业消费端则乏善可陈。

  电脑具有ToB和ToC同时存在的特性,使得一般企业的组织,很难适应这一点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需要去驾驭的组织能力。惠普受到的两种力量的撕裂,就在于PC产业的两面性。而联想在发展早期就确立了关系型R和交易型T两种销售模式,这其实是一种组织上的巨大创新。它有效地化解了PC的撕裂性。

  PC制造,很容易让人觉得门槛并不是很高。实际上,每一个国家一开始都有自己大量的PC品牌,比如日本是制造强国,又是电子强国,东芝、索尼的 笔记本都曾经风靡一时。然而现在这些品牌,基本都已经被收购。索尼经典的VAIO转售给了日本家电渠道商的野岛,而NEC则被联想收购而成为日本第一市场份额。

  全球曾经有约600个活跃的PC品牌,但是现在基本上归为一统。像联想、惠普、戴尔这三家公司,现在占据全球近60%的市场份额。而且十多年都如此,牢不可摧。可以说,PC是一个唯有全球化才能生存的行业。只有深厚的本土市场(如中国和美国),和企业家的突破精神,才可能将企业杀出重围。

  算力一直在改变商业的形态现在已经进入了算力的时代。算力在过去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改变商业的形态。在1999年奔腾III芯片出来之后,它的算力已经超过了软件的需要。而在此之前,芯片要做很多的努力来适应软件带来的挑战。

  就从这一刻开始起,人们似乎不再关心芯片的升级。在之前,人们去追逐芯片的代级,从286、386。一直到486、586。然而奔腾芯片再往后,人们不再追求芯片升级换代的魔力。当算力超过软件能力的时候,人们的焦点开始转向软件。

  再往后看,计算机的芯片再次让人激动的时候,是在2007年左右出现了集成了通讯的迅驰。移动办公的PC,开始成为主流。在2009年,整个笔记本电脑的市场规模,超过了桌面PC机。移动笔记本,成为人们日常算力设备的主流。

  同样计算的存在形态,也在2015年得以根本性的改变。云计算,确立了它的主流商业地位。亚马逊在2006年就开始做云的部署,通过分布式算力来解决,但是只有当亚马逊在2015年第一个季度财报披露了云计算收入15亿美元的时候,人们才发现原来云计算居然是一门这么大的生意。可以说,亚马逊的盈利表现,云计算当成一门实在可行的大生意。而在头一年底微软CEO卸任的时候,依然对亚马逊不以为然。

  让人心跳的人工智能的明星,是GPU芯片厂商的英伟达。然而,多年以来,英伟达一直是算力的偏科生。它更多是在游戏机的边缘领域游走徘徊。当英特尔跟AMD芯片大战的时候,根本找不到英伟达的影子。到了2017年左右,比特币的挖矿热潮,带动了英伟达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快速发展。而熬过这些边缘日子之后,AI需要的算力彻底爆发,英伟达开始大放异彩。而英特尔则满头尘土,一度成为股市的弃儿。

  算力改变商业形态,直到现在,依然保持强烈的加速度,而不是在减弱。根据咨询公司AKK的看法,未来五大创新平台,包括能源,数字经济,生物的多组学排序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,核心都是围绕着算力来进行组合。

  整个世界是重新回到了以算力为中心。而算力的终端,也开始形成多端合一的局面。不管是计算机或者是手机、im电竞登录Pad,甚至家用电器的算力都在提高,构成一个新的算力中心。而PC作为一个人们最好的机甲战士,将再次发挥关键作用。

  算力的每一次波动,商业形态都会巍然改变。实际上,算力一直没有离开世界的舞台,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它。

  联想是高度成功的全球化公司《逆转周期》这本书在描述以PC为代表的IT发展的四十年历史的时候,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在研究联想这样的公司。

  为什么PC看上去如此简单,但幸存者又如此稀少?它一定是有一个巨大的隐形堡垒,在我们的认知之外,塑造着行业的形态。从幸存者身上,能够看到战略定力和业务聚焦所起到的逆转周期的作用。

  联想本身正好是在1984年成立,在计算的历史或者IT的历史上,1984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。代表着美国轻资产模式的戴尔电脑,在这一年诞生。通讯界的传奇思科,也同一年诞生。这一年也是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元年,郑州学院开发的04程控机,改变了中国通讯设备的发展历史。在随后的两三年,中兴和华为也依次成立。

  通讯和计算,在同一年,开启了双线战场大爆发的模式。多年之后,它们会重新集结在一起。

  当下中国企业进入出海的时代,而联想可以说是中国最为全球化的公司之一。联想PC在全球占到24%,多年来一直稳居第一。而在全球,联想已经形成了全面融入本地化的特点,这点对当下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。

  中国企业很多出海,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,在海外的表现有时候就像小学生一样天线亿的啤酒企业,在落脚越南的时候,都会犯文化不适应的低级错误。至于小公司,则更是连连掉坑。业务还没有开展,一身麻烦先落在身上。

  这些稚嫩的出海表现,会容易显得联想在每个地方都水乳相融。它在墨西哥、在匈牙利的工厂,都在稳稳当当的运营。而最引人注目的是,联想是“双80”的公司:将近80%的收入来自海外,80%的制造产能是在中国。这是中国制造能力融入全球化的最好形态:把制造留在中国,会产生大量的就业。而挣钱,则到海外去。这是中国公司全球化的理想标本。

  惠普到今年10月份之前,在北美销售的产品90%以上不是来自中国。惠普在北美的销售额占比一半。这样一个全球Top3 的PC巨头,在地缘政治之下所采取的策略,已经隐隐地切断了中国制造和美国市场的联系。

  惠普在泰国的工程,每个月的产能正在从70万逐步爬升到100万。对应的是,苏州的工厂月产能140万,正在下降到70万。而且可能还会恶化。这自然会带来周围就业土壤的恶化。

  联想的制造,下一步也会不得不去移动。到沙特,到印度,去迎战地缘政治的挑战。但是工厂移动的这一时刻,会格外让人意识到:当有更多的制造留在中国的时候,而又同时能挣海外钱的时候,这是一种多么值得珍惜的商业时光。

  逆转大浪吞没的周期技术不管多创新,总会平庸化。那么,企业怎么解决技术的生命周期问题?

  一个广为流传递技术的生命周期图,分为五个阶段。一开始是技术创新期,用的人很少。随后会有“早期使用者”加入进来。但这不足以形成盈利点。从“早期使用者”到“后期使用者”之间,会有一个鸿沟。很多企业倒在鸿沟这一侧,它可能没有很好第解决成本问题、或者足够的盈利,从而无法等来“早期多数”的那一刻。跳跃鸿沟的企业,就会享受甜美的利润一直增长。随后,当进入“后期多数”的时候,技术已经平庸化,企业近身厮杀的竞争变得激烈。此时技术生命曲线开始滑落,直到进入“落后使用者”,进入周期尾声。

  技术生命周期图,往往把焦点放在进入“早期多数”的“惊险的一跳”。然而,实际上,后面还有至少“惊险的三跳”。

  企业要跨越的周期,不仅仅有技术鸿沟,还有地理鸿沟。当本地市场做好了之后,成为“本地之王local King”之后,“后第一时代”需要挺近更大的疆土。这就需要企业到全球化的疆土去征战。这就解释了前面提到的PC品牌消亡的原因。一开始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P品牌,德国有自己的品牌,日本、波兰有自己的品牌。但在最后,都被一统天下。前三十年的历史足以证明,PC是唯有靠全球化才能生存的一个行业。

  然而,如果做到全球第一的“后第一时代”,那么“业务多元化”呼之欲出。业务多元化也有边界,直到下一个技术周期的到来。

  IT技术变化速度飞快,而在这里能够长青的企业,一定是需要用战略周期来突破的。

  企业内生变革的时基战略图可以用一张“时基战略图”,从时间轴上展示外部刺激与企业内部变革应激的过程。

  “双生图”的左上方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大事件,包括公司的成立。而右下方则是联想的战略应对。这个“时基战略图”是以时间轴为展开,表明企业的战略应激,是来自于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。首先企业需要感知到了技术变化的冲击。如果企业没有感知技术的变化,那么时代就会毫不留情地抹掉这些失去知觉的企业。当谷歌起来的时候,雅虎觉得觉得谷歌就是另外一个门户,另外一个搜索。它没有注意到谷歌的排序与索引的权重方式,正在显著改变接近知识的方式。失去知觉,就会沉没河底。

  其次是要有合适应对的方式。1984年IBM推出兼容PC,从那一刻起整个PC的世界完全变化,全部变成标准件驱动的市场。这一年成立的戴尔,似乎感知到了这种变化。它的应对方式,就是“勇往直前的PC标准化”。无论是直销,或者整个供应链,代表了PC最大的一匹黑马,也代表未来的方向。在当时,美国会认为科技界的代表当时就是戴尔。

  然而,戴尔在高速奔跑的时候,为整个PC行业的商业规则,深挖了一个大坑。它在20世纪90年代净利润曾经设定不超过个位数。

  在行业跑的最快的一匹黑马,把利润设定了一个天花板。于是,整个行业都不得不向它靠拢。戴尔从来无暇顾及做生态,它不去做芯片,不去做显卡。它只做关心用户,只做系统集成。戴尔,实际上为给整个PC行业定了一个调子。当PC企业需要跨越技术鸿沟的时候,根本不能分神去做芯片或者其他的不见。如果分神,就是死路一条。这就是商业发展史的价值,追踪历史会回答很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,诸如PC企业为什么不去做芯片。当然,苹果是少见的自建生态的例子。IT世界也只留下这一家企业,依靠封闭生态而独立存活。而它在PC界的市场份额,也常年在7%左右的千年第四的位置。

  1984年,通信世界也发生了变化。思科成立,对中国来讲程控机元年,有一个04型号。后面中兴、华为起来。通讯是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路。如果当时做PC的企业,也去做程控机,那企业可能也会死掉。

  比如联想,它在1998年的时候成为中国第一,必然面临这个问题,就是你怎么样跳跃鸿沟,跑到全球化。到了全球化第一的时候,必然会面临怎么多元化,到最后智能化。

  从这个意义来讲,我们会感受到组织不断变化,来适应所谓的生命周期。联想当时也要做多元化,也要做家电,都是一种诱惑,如果你不能及时从中跳出,这样的战略就会置之死地。到了今天企业面临数字化的转型,会发现企业需要做一个特别大的组织的变化,像瑜伽一样,必须能够变化。联想也是最能折腾的组织,2014-2019年前后,每年组织都在做大的变化,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整个技术周期。

  技术看上去它是有魔法,商业有进化,这才是能够去对抗技术平庸化的手段。我们再去细看联想的战略举措,对当下中国很多企业应对出海,应对多元化,包括应对智能化的挑战,应该怎么去做,提供了特别好的样板。很多企业说用DeepSeek给自己做应用,大家可以看联想做了一个AI的应用,看联想所有的业务怎么跟AI做结合的。对企业来讲,不管是IT或者是人工智能的公司,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公司,都能从这里面找到路径。无论是本土化创新,还是全球化、多元化,以及智能化转型,四条清晰可见的战略横杠,贯穿了联想发展的四十多年历史。在当下企业或者出海,或者数值转型,或者追求多元化的发展,联想走过的每条路,或许都值得重新看一遍。

  小记:商业生存是伟大公司的唯一标尺百年老店令人敬仰。这些企业如果从发展历史来看,都在不断的切换脚下的赛道。做一个企业,就像做老豆腐一样的去努力。但没有一个企业,能够只是靠做老豆腐而长久生存。穿越历史长河,大家都是一次一次来切换赛道。

  而PC正在迎来新的技术周期,那就是AI与PC的合体。AI PC电脑正在迎来新的高峰,如同当年互联网与PC相互推动一样。AI PC正在转向超级智能体。华中科技大学的Manus智能体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,代表了人工智能开始让人的行动变得更加自动化。未来或许会有一个智能体、或者自我的数字孪生,替自己去解决订不同文档的再次连接,或者一步解决出差的机票住宿和吃饭等。所有的缝隙,都被数字孪生自动填充。这样一个智能体,数字人的存在,是给未来的PC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。

  PC是一个永恒长青的话题,因为它是人类最好的机甲战士。研究PC的话题,不是只是为了致敬历史,而是要为当下找到可资借鉴的智慧。

  《逆转周期》是一本计算力的商业发展史,也有企业的进化史。它能够带动人们思考计算产业的脉络,过去IT在全球、以及在中国的进化。而书中那些各式企业的战略演变,和挥之不去的成长大坑,也值得企业管理中从中获得活生生的管理经验。

搜索